毛玠提出的这一论点,与之前沮授、荀彧的策略颇为相似,但不同的是,毛玠的表述更为直白和激进,明确指出“霸业可成”的可能性,表现出其卓越的战略眼光,早已看透袁绍与刘表的短视。他对曹操的政治手腕具有极高的评价,并与当时的其他谋士相比,显得尤为锐利。
曹操很快采纳了毛玠的建议,并将他升任为幕府功曹,毛玠正式加入了曹操的核心智囊团。
尽管毛玠的后期工作得到了重视,关于他在曹操时期的具体事迹依然缺乏详细记载。在曹操担任司空、丞相期间,毛玠曾担任东曹掾,与崔琰共同负责选拔官员。此职务极为重要,关乎国家根基,因此毛玠在其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毛玠在此职务上有三大特点:首先,他所选用的官员多为清廉正直之士,反对任用任何浮华之人。其次,毛玠生活节俭、廉洁自守,成为士林的楷模。第三,他公正无私,绝不徇私情。曹丕年轻时曾欲通过毛玠为自己亲信谋个好差事,但毛玠直接拒绝,严词表示:“我之所以能在动荡的朝政中幸免于难,是因为坚守职责,清正廉洁。如今你所举之人,不符合升迁的标准,因此我不能应命。”曹丕无奈,只得悻悻而去。
然而,毛玠的坚持原则,注定遭遇职场的孤立。在一次官制改革的会议中,部分同僚提议裁撤东曹,理由是西曹负责丞相府内部人事,东曹则负责外部选拔,因而他们认为应当合并东曹。然而曹操洞察其中的政治含义,作出了与之相反的决定:他认为“日出于东,月盛于东。凡人言必先言东。”所以他不但没有削减东曹,反而下令减少了西曹的职能。
曹操对毛玠的支持并不止于此,他在平定柳城后,还专门赠送给毛玠一些象征清廉的素几素案,旨在表彰毛玠的古风遗韵。
魏国建立后,毛玠依然担任尚书仆射,继续负责人才的选拔。可以说,毛玠一生都在为魏国选拔清正廉洁的人才,深刻影响了魏国后期的政治局面。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建安十八年(216年)。崔琰因言辞不慎被曹操诛杀,而毛玠与崔琰共事多年,二人性格相近,清廉自守,因此毛玠对崔琰之死心情沉重,表现出极大的不满。有言辞激烈的告密者称,毛玠曾见到一个犯有刺字之刑的囚犯,他的妻子被作为奴婢贬为奴,而毛玠为此表示同情,并抱怨道:“天不下雨因害贤。”这句话隐含着他对崔琰冤屈的愤懑,曹操闻讯后大为震怒,立即下令将毛玠囚禁审问。
在审讯中,大理钟繇向毛玠问道:“按照汉律,罪犯的妻子应罚为奴,并且要施黥刑。你为何说‘天不下雨因害贤’与此事有关?若天干旱,难道是因为法律过于宽松吗?”毛玠对此做出了详细的解释,表示自己从未言过此言,并愿与告发人当庭对质。如果证明他所言为真,他愿意接受相应的惩罚。
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有些戏剧化,细致地记录了毛玠的辩解,也让人觉得其中不乏士人的委婉与巧妙。
最终,桓阶和和洽为毛玠奔走相救,毛玠虽然未遭致如崔琰那样的致命惩罚,但仍然被免去职务,不久之后便因病去世。
崔琰与毛玠的冤屈,以及后来的徐奕失位,背后都存在一双无形的手,那便是来自权力斗争的黑暗操作。若追根溯源,揭开这一切的真相,最终我们会发现,这一切背后最大受益者,正是曹操身边的丁仪。
丁仪,沛国丁氏之后,与曹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丁氏家族与曹家世代联姻,曹嵩的正室便是丁氏,而曹操的正室原本也是丁氏。曹操曾打算将丁仪的妹妹许配给自己的儿子曹丕,但由于丁仪的眼疾,最终曹丕娶了夏侯楙的女儿。
丁仪和其弟丁廙在曹丕与曹植争储时曾坚定支持曹植。若将此背景考虑进来,崔琰、毛玠、徐奕的冤屈便不难理解了。他们三人都支持曹丕为储君,而丁仪则是曹植阵营的一员,这一政治斗争为他们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曹操一方面深知丁仪与曹植的关系紧张,另一方面,他对手下人的猜忌和不信任也促成了这一系列冤屈的发生。曹丕即位后,将丁仪视为眼中钉,最终逼迫丁仪自尽,并在同年杀害了丁仪的家族成员。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成为魏王,丁仪最终未能逃脱厄运。
这段历史,无论是冤屈,还是权力斗争,都说明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古老智慧。
以上便是我作为一个铁杆三国迷的一些见解,跟随我,一同探索三国的精彩历史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