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立交桥 编辑本页
香港岛海底隧道入口处的立交
立体交叉简称“立交”。道路与道路或道路与铁路在不同高程上(即不在一个平面)的交叉。使不同方向的车流互不干扰或较少干扰地通过交叉口。一般说立体交叉的层数越多,不同方向车流隔离越彻底,交通条件越好,但造价、占地也越多。[1]
目录
1 名词解释
2 历史
3 分类[4]
4 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
4.1 四岔交叉
4.1.1 苜蓿叶形
4.1.2 直连式
4.1.3 组合式
4.1.4 涡轮形
4.1.5 风车形
4.1.6 风车形变种
4.1.7 三层环形
4.2 三岔交叉
4.2.1 喇叭形
4.2.2 T形和Y形
5 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
5.1 菱形
5.2 部分苜蓿叶形
5.3 分岔式菱形
5.4 单点式菱形
6 参考资料
名词解释
主线 main line[2]
参与交叉的高速公路或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或在交叉中居主导地位的公路。
被交叉公路 minor cross highway
参与交叉的公路中除主线之外的其他公路。
交叉公路 cross highway
主线及被交叉公路的统称。
分离式立体交叉 grade separation
交叉公路之间立体交叉但互不连通的交叉。
互通式立体交叉 interchange
交叉公路之间立体交叉并相互连通的交叉。
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 Service interchange
为地方交通提供接入和转换功能的互通式立体交叉。(又称服务型互通式立体交叉)
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 System interchange
为高速公路之间、高速公路与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之间或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之间提供连续、快速的交通转换功能的互通式立体交叉。
复合式互通式立体交叉 Complete interchange
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利用辅助车道、集散道或匝道等相连接而形成的互通式立体交叉组合体。
不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Incomplete interchange
只实现部分道路方向的立交互通。
匝道 Ramp
在互通式立体交叉中,交叉公路之间的连接道。
直连式匝道 Directional ramp
车辆按转弯方向直接驶出和驶入的匝道。右转弯时为右出右进;左转弯时为左出左进。
半直连式匝道 Semi-directional ramp
车辆未按或未完全按转弯方向直接驶出或驶入的匝道。左转弯时为左出右进、右出左进或右出右进。
交织 Weaving
进入和离开高速公路的车辆必须在有限的距离内交叉行驶的一种不理想情况。
历史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高速公路的概念在欧洲和北美得到发展。最初,这些新建的高速公路沿途布满了十字路口,直到1929年,第一座苜蓿叶立交桥在美国通车。1974年,北京建起了国内第一座城市立交桥——复兴门桥。[3]
分类[4]
公路立体交叉可分为 分离式立体交叉 和 互通式立体交叉。
互通式立体交叉可分为 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 和 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 两种基本类型,并可根据交叉岔数、交叉形状、交叉方式和方向连通程度等按下列规定分类:
按交叉岔数可分为三岔交叉、四岔交义和多岔交叉互通式立体交叉。[条文说明 1]
按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形状可分为喇叭形、苜蓿叶形、菱形、环形、涡轮形、T形、Y形和叶形互通式立体交叉等。
按交通流线的交叉方式,可分为 完全立体交叉型 和 平面交叉型 互通式立体交叉。[条文说明 2]
按方向连通程度可分为 完全互通型 和 不完全互通型 互通式立体交叉。[条文说明 3]
条文说明
↑ 当交叉岔数超过四岔时,均称为多岔交叉。
↑ 完全立体交叉型 即所有交通流线之间的交叉均为立体交叉;平面交叉型 则在部分交通流线之间存在平面交叉。
↑ 完全互通型 即所有交通流方向均被连通。不完全互通型 则尚有部分交通流方向未被连通,即缺省部分交通流线。交通流线数目与交叉岔数之间具有如下关系:
[math]\displaystyle{ N=n(n-1) }[/math]
式中:
N——交通流线数目;
n——交叉岔数。
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
四岔交叉
苜蓿叶形
直连式
又名“堆栈立交”。
上海延安东路立交桥
组合式
涡轮形
风车形
风车形变种
三层环形
三岔交叉
喇叭形
T形和Y形
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
菱形
部分苜蓿叶形
分岔式菱形
单点式菱形
参考资料
↑ 《交通大辞典》编辑委员会. 交通大辞典[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第823页.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JTG/T D21-2014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S].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4: 第2-3页.
↑ B站: 1987年广州!中国第一座城市高架桥第4分钟 - 国资小新, 2018-12-31.
↑ 《JTG/T D21-2014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第6页